垃圾分类能否真正有效落地,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:管理部门的决心有多大,是否设定了考核、监督目标;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;奖惩措施是否足够有效;相关垃圾分类设施是否设计得科学、到位。

在经过了楼层撤桶、设置分类垃圾桶、加大宣传、引导市民等前期准备工作之后,深圳正式迎来了垃圾分类“强制实施”时代。

9月1日起,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开始实施,深圳的垃圾分类将从自愿自觉迈向法治时代。按照相关规定,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个人将被罚款50元,情节严重的罚款200元。

当前,深圳生活垃圾产生量约29500吨/日,其中来自居民家庭的约占70%,“垃圾围城”成为威胁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这也代表了诸多城市的困境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,多地都陆续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,但“强制实施”将是一个重要节点。以上海为例,2019年7月1日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,上海由此进入“史上最严”垃圾分类时代。

深圳如今加入了“强制”行列,但相关政策执行是否可持续?效果有多大?受访的分析人士认为还有待观察。而参照上海一年多的经验,垃圾分类真正落地实施的关键是什么?在精细化管理方面,城市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?

就在9月1日下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,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》。会议指出,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,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。要从落实城市主体责任、推动群众习惯养成、加快分类设施建设、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,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、政府推动、全民参与、城乡统筹、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,树立科学理念,分类指导,加强全链条管理。

深圳已发出首张“整改通知单”

9月1日早上8点半,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开出了首张“整改通知单”。收到通知单的是罗湖区银龙花园小区,小区里的垃圾桶没有集中摆放,大件垃圾没有及时清运。根据相关要求,小区物业管理公司须限期整改到位,执法部门将回访检查。

这被视为深圳垃圾分类“动真格”的讯号。但为何该小区并未直接收到“罚单”?

根据深圳市的相关安排,城管部门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警示期专项执法检查行动,主要采取批评教育、敦促违法当事人自行整改等方式;10月和11月为集中执法阶段,将正式以罚促管;12月以后进入常态化执法阶段,对不按要求设置、投放和收运的行为进行处罚,并开展不定期针对性执法。

在“强制”垃圾分类之前,深圳已经做了一系列准备。2018年开始,各区陆续在住宅区推行“楼层撤桶”工作;更换分类垃圾桶,加大宣传力度;盐田区采取了奖励措施,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可以获得碳币和积分以兑换礼品。

深圳宝安区的一位居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她所在的小区已经执行了几个月的垃圾分类,主要是靠义工指导和监督。在有监督的情况下,很多人都能做到分类,为了更方便投放,她自己会提前在家把厨余垃圾放在一个单独的容器里。

从更早期的动作来看,2000年起,深圳就被列入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,也是最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,但总体来评估,效果并不十分理想。深圳住建局物业监管处人士曾直言,这与法律不严格有关。

到目前,深圳全市3500多个物业小区已全部建成“集中分类投放+定时定点督导”分类模式,1690个城中村、16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、2500多所中小学(幼儿园)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。在物业小区每天有11000余名督导员在分类投放点开展现场督导,有效提升居民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。

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大城市面对“垃圾围城”的困境,不得不采取强制、激励或其他办法,调动市民去改变习惯。对于深圳而言,执行强制垃圾分类,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。

上海居民区分类达标率超90%

2019年6月,住建部等9部门印发通知,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。

今年5月1日起,新修订的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意味着北京全面开启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。

广州在2018年7月1日就开始施行《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,这一条例在今年8月修改,其中,个人及单位违规行为处罚罚金的上限较修改前均有提升,个人违规情节严重的可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。

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小范围的调查了解到,在北京和广州的某些区域,居民的垃圾分类感受并不明确,有人表示分类垃圾桶“形同虚设”;深圳也有居民9月1日向记者表示,督导员并非时时在现场。

相比之下,如果以居民分类习惯的培养来衡量,上海称得上已初见成效。今年7月,在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实施一年的新闻发布会上,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介绍,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15%提高到90%以上,大多数居民已养成自觉分类习惯。

这带来了实效的显著提升。今年6月,上海生活垃圾清运总量96.86万余吨,与去年同期相比,四分类垃圾实现“三增一减”目标: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.7吨/日、增长71.1%,有害垃圾分出量3.3吨/日、增长11.2倍,湿垃圾分出量9632.1吨/日、增长38.5%,干垃圾处置量15518.2吨/日、下降19.8%。

同样是强制实施,上海成效显著的秘诀何在?除了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之外,上海堪称启动了“全民动员”模式:定时定点投放,志愿者督导;全面宣传;教育部门将垃圾分类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等等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垃圾分类能否真正有效落地,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:管理部门的决心有多大,是否设定了考核、监督目标;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;奖惩措施是否足够有效;相关垃圾分类设施是否设计得科学、到位。

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结,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主要经验在于,政府、专业人士和市民做到了三合一,对垃圾分类的目标有着清醒认识。

而垃圾分类为何重要?诸大建表示,中国城市当前的垃圾分类是更大的垃圾革命的序曲。垃圾分类的初级目标是为了焚烧处理,按照我国“十三五”规划,中国城市的垃圾焚烧率到2020年要超过40%;第二步的目标是循环利用,这需要从垃圾中进一步分出分好可回收物和湿垃圾或厨余垃圾;最高目标是无废城市,实现从垃圾处理到垃圾减少的根本性变革。

(本文来源:http://news.hexun.com/2020-09-03/201995808.html)